提示: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:http://www.bingyy.cc!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,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,导致大量书籍错乱,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,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,感谢您的访问!
  第949章 向太后想要加快移交权力
  元祐二年十二月癸未(初五)。
  赵煦醒来的时候,福宁殿外的世界,已被白茫茫的积雪所覆盖。
  好一场大雪!
  而这,已是冬至后汴京城下的第三场大雪了。
  赵煦穿着裘衣,踩着海獭皮做的靴子,走到御园的回廊中,看着已经被积雪完全覆盖的御园。
  他伸手摸了摸,那已经堆砌到了回廊栏杆处的积雪层。
  冰冷的触感,通过手指,传导到大脑中。
  童贯的身影,出现在他身后。
  “大家,权知开封府钱勰,方上了劄子,言京中昨夜雪寒,有老弱十余人不幸……而府界诸县冻绥者,尚未上报……”
  赵煦听着,闭上眼睛。
  今年冬天,会有极端寒冷的天气。
  这是赵煦早就知道的事情,所以他提前了三个月,命天马坊等堆炭场中的蜂窝煤工坊进行了紧急备货。
  同时,也提前了三个月,从各地转运煤炭入京。
  在物质上做好了,一旦出现极端低温天气,汴京城乃至开封府府界,都能有充足取暖燃料供给的准备。
  然而……
  这汴京城中,因为极寒天气而冻死的人,依旧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,尤其老弱孤寡。
  到得现在,汴京城在这个冬天,因冻绥而死的人,已经接近了五十。
  至于府界?
  起码得乘以十!
  这就让赵煦很不高兴。
  因为董仲舒搞出来的天人感应理论,使得老百姓会把所有天灾,统统归咎于皇帝失德。
  具体到国家层面,皇帝自然不能失德。
  所以,只能是天下有冤案或者国家有奸臣。
  前一个手段,已在之前两次大雪过后,被用尽了——
  第一次下雪,出现了冻绥后。
  有司便请求,停止京中一切营造工程,并遣御史下到开封府司录司及左右都巡检的监狱、府界各县疏决系囚。
  简单的说,就是派人下去查案。
  不管有的没的,先按疑罪从无,把所有有问题的囚徒,统统释放。
  向太后自然是从善而流。
  她甚至在有司的请求基础上,更进一步,于十一月已亥日(27),下诏给开封府——雪寒异于常岁,民有冻绥,宜加存恤,给以钱谷;若无亲属收瘞者,则官为之葬。
  从这个角度来说,汴京人简直是赵官家的心肝肝。
  赵官家们也确实是把汴京人,当成自己的父老看待。
  奈何老天爷一点面子也不给。
  诏书下达后的第二天,十一月丙子(28)。
  汴京及整个开封府,再次普降大雪,积雪最深者达到两尺余,气温骤降到零下十几度。
  没辙了!
  向太后只能下诏,要求有司加快审理狱囚。
  只要卷宗有问题的一概先释放——诏以雪寒,促决见囚。
  这个政治任务压下去,开封府左右都巡检和司录司的监狱,几天之内就为之一空。
  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囚犯,全部释放。
  所有监狱里剩下的基本都是铁证如山,不容辩驳的罪犯。
  若在现代,这是乱弹琴。
  但在中古的大宋,这样的决狱行为,反而带着正义。
  因为,尽管大宋的司法系统,较之汉唐,更为开明、先进。
  但冤假错案,依旧占了相当大的比例。
  有的是三木之下,屈打成招的犯人。
  只能说,老天爷下大雪本意是坏的,但被执行好了。
  然而,世界终究是物质的。
  并不会因为,向太后的善举而有什么改变。
  昨夜,汴京再次普降大雪。
  虽然天气并没有和前两次大雪后那么冷。
  可依旧是让京中冻绥十余人。
  赵煦回头,看向童贯,问道:“母后可知此事?”
  “应该知道了吧?”
  “走吧!”赵煦说道:“去保慈宫看看母后!”
  便带着童贯,在御龙直的护卫下,沿着福宁殿和保慈宫之间的回廊,到了保慈宫中。
  赵煦到的时候,向太后正在文熏娘的陪侍下,站在保慈宫前的御阶上,看着皇城中厚厚的积雪。
  “母后!”赵煦上前行礼问安后就说道:“儿臣听说,京中昨夜又有十余人冻绥?”
  “恩!”向太后点头,道:“吾已下诏,命开封府检索在京诸厢坊中孤寡老弱贫困之人,出封桩库钱十万贯,计口按日给米、赐炭!”
  “无论如何,先将冻绥者的数量止住,防止出现大中祥符五年,京中一夕冻绥数千人之惨剧!”
  赵煦抿了抿嘴唇,道:“母后宽心,今京中已无柴宗庆那等人物!”
  大中祥符五年的冬天,汴京遭遇如同现在一般的极端寒冷天气。
  大量百姓被冻绥而死。
  但是,那次之所以那般严重多半是人祸——真庙的妹夫柴宗庆,利用天灾,垄断汴京煤炭供应,导致煤炭价格飞涨,百姓烧不起炭。
  向太后听着,点头道:“此番多亏了六哥仁圣!”
  “不然,今次京中冻绥者,绝不止数十……”
  天马坊等堆炭场,提前储备了大量蜂窝煤。
  于是,今年冬天的极寒天气袭击下,汴京城在不到半个月中连续遭遇三场极寒天气。
  但冻绥者不过数十,且大多数都是年过六十的老人。
  在这些老人中,又有一半是孤寡。
  而这些人,哪怕没有遇到这样的极端寒冷天气,也大概率熬不过今年冬天。
  若放满清统治的时候,这样的事情,甚至可以拿来丧事喜办。
  但大宋不行。
  倒不是赵官家们不想,实在是士大夫们不干!
  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们,虽然自己早就不信什么天人感应了。
  但他们对忽悠皇帝相信天人感应,非常有兴趣。
  所以,每次发生天灾,他们都会拿着天人感应来吓唬赵官家。
  自然,他们忽悠不了赵煦。
  但向太后却已是被深度忽悠。
  所以,她看着赵煦,道:“六哥……”
  “今次雪寒,会不会是吾乃妇人,故上苍厌之?”
  赵煦抬起头,看着向太后认真的模样。
  他知道的,向太后大概真的信了!
  没办法,这位太后是士大夫家培养的。
  在闺阁中就是受的儒家教育。
  同时她本人,还是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。
  两相叠加,对于天人感应,她自然没有任何免疫力。
  加上元丰八年以来,大宋朝的气候,确实是很紊乱。
  元丰八年冬天,黄河泛滥,大名府告急。
  转年,大半个北方,就陷入干旱。
  去年冬天还是个暖冬,朝廷甚至得求着老天爷下雪,连赵煦都得去道观、寺庙烧香求雪,今年就直接进入极寒领域,大雪不要钱的下。
  于是,向太后心里面难免打鼓,自然会想——是不是天厌妇人主政,故此才有这许多灾异?
  吾要是归政六哥,会不会就从此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了?
  她本就没什么权力欲,又相当的迷信。
  这么一想,心中归政的欲望就更加强烈。
  赵煦见着连忙劝道:“母后缘何会这样想?”
  “即使尧舜在位,也难免水旱之灾,禹、汤当国,亦有灾异!”
  “母后慈圣,上苍嘉勉还来不及,怎会不喜?”
  “况且,儿还年少,尚需母后保佑拥护!”
  赵煦现在正在长身体、发育的关键时候。
  哪里肯冒着损伤身体,耽误健康的风险每天天没亮就起床去上朝呢?
  向太后看着赵煦稚嫩的样子,叹了口气,道:“六哥不必宽慰吾!”
  “吾是妇人!”
  “自古妇人当国,就是牝鸡司晨!”
  “天厌之,人弃之!”
  “上苍怎会嘉勉?”
  “六哥快些长大吧!”她说着,却是也不再提归政的事情了。
  可赵煦却知道,经此一事,向太后必然会加快权力转移的步伐。
  这既是她的本性,也是她的政治智慧。
  就如她在赵煦上上辈子死后,把赵佶扶上台,就迅速的撤帘归政给赵佶。
  于是,向氏家族在赵佶一朝,备受礼遇和敬重。
  (本章完)
历史军事相关阅读More+

冒名充军,女主她力能扛鼎

尔徽

夫人该洞房了(重生)

杳杳冰敲月

在霸总的世界一穿而过

半袖妖妖

质女

狂上加狂

我的后宫全性转了[穿书]

绮绣雪

反派他六亲不认[穿书]

江羊大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