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2章普天同庆?
高阙之战,汉家,胜了!
但意料之中的普天同庆,却并没有第一时间到来。
很多人——九成九以上的民众,在听到高阙之战取得胜利的第一时间,脑海中所出现的第一个念头是:高阙是哪?
是我汉家的地盘儿吗?
咋没听说过呢?
匈奴人,来打俺们汉家的高阙了?
为啥?
待得知这场高阙之战,并非汉家被动应对的抵抗入侵战争,而是主动发起的对外战争时,民众却更懵了。
——为啥?
——俺们汉家,为啥要去打匈奴人的高阙?
——闲着没事儿干了,非要去找仗打?
一连串的疑问出现之后,最终,还是回到了最初的远点。
高阙,是哪儿?
这个时候,长安街头巷尾,乃至于天下各地方郡县的村头,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懂王。
这些懂王大都身份普通——不是农户,就是退役的伤残将士。
在他们绘声绘色的描述下,民众才终于隐约明白:哦~
高阙,是秦始皇帝……
呃不——秦王政在河套地区北部,大河对岸所铸造的关隘。
高阙的存在,原本是为了帮助秦廷守卫河套北门户,并保持对幕南地区的战略威慑、威胁而存在。
而在河套为匈奴人所掌控,河套、幕南被连成一片之后,高阙却反而成了匈奴人,横在幕南、河套之间的关隘。
无论是从河套北上幕南,还是从幕南南下河套,都需要先过河再过高阙,或是先过高阙再渡河。
在河套、幕南都在匈奴人掌控中的岁月里,高阙固然只是个匈奴人领土腹地的关隘。
但在去年,汉家夺去了河套地区后,大河对岸的高阙,却成了匈奴人时刻威胁河套地区,并守护幕南地区南门户的前线关塞。
明白了这些,高阙的重要性——匈奴人掌控高阙对汉家的威胁、危害,汉家夺取高阙的必要性和好处,便算是一五一十摆在了天下民众面前。
尤其高阙,还是和函谷关一样,以山脉为基,建造于山涧口,且同样以大河作为护城河!
这一下,数千万汉家百姓眼前,当即就有画面了。
——等于说是这个冬天,汉家的军队从长安出发,抵达北地,出朝那塞踏足河套,然后北上至博望城;
而后从博望城整装出发,先渡过了大河,然后在短短半日之内,打下了丝毫不比函谷关好打的高阙?!
牛掰啊!
高阙有多难打,没人清楚。
函谷关有多难打,大家伙心里还没数吗?
没的说!
汉军威武!
直到这时候——大家伙都明白高阙是哪儿、又怎样的战略价值,汉家夺取高阙难度有多大、夺取之后又能得到多大的好处,早该到来的普天同庆,才总算是姗姗来迟。
长安街头巷尾,锣鼓喧天!
明明不是岁首新年,家家户户却都找来了一节节新鲜竹竿,并将其丢进火堆中。
噼噼啪啪的爆竹声,伴随着竹子燃烧爆裂,所发出的淡淡灼香,成为了长安街头最特别的风景。
农户们也不管腊月凛冬,应该在家里老老实实猫冬了——拖家带口都走上了街头!
有人抱着孩子,有人搀扶着长辈。
只每个人脸上,都写着如出一辙的有种喜悦。
——天见可怜呐~
自有汉以来,汉家在面对匈奴人的战争中,虽说是‘有胜有败’,却从来没有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胜利。
平城之战,说是先败后胜;
然实则,却是匈奴人主动发起对汉室代北地区的入侵——都还没开打呢,就先策反了汉家的戍边王:韩王信!
不费一兵一卒,匈奴人便得以通过马邑,以及马邑所守护的赵长城中段缺口,正式踏足代国腹地。
仍旧是还没来得及开打呢,时代王,太祖高皇帝刘邦的二哥刘喜,便带着妻小细软,弃国而逃!
不说是一骑绝尘——那也是匈奴人都还没看见代都:晋阳城的影子,代王刘喜的车架,就已经抵达了汉室腹地的东都洛阳!
至此,匈奴人仍旧是不费一兵一卒,且还没有经历任何一场战斗——甚至连一场小规模的摩擦、试探都没有,便几乎掌控了大半个代国。
搞得当时的匈奴单于:挛鞮冒顿,都有些疑神疑鬼的,生怕这是汉家的诱敌深入之计,愣是没敢继续往南走!
这么一拖,才总算是给太祖高皇帝,留出了御驾亲征,前去会战的时间。
而后,便是平城一战,冒顿佯装败退,将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先锋部队诱入圈套中,以至于汉家的开国之君,为胡蛮围困于白登山。
围困白登山短短七日,高皇帝身边的南、北两军精锐,可谓是损兵折将,元气大伤。
饿死的饿死,冻死的冻死——没冻死的也都多半冻伤,不是缺了手指就是缺了脚趾。
愣是没有多少人,是在战场上堂堂真真战死、正儿八经马革裹尸的!
再然后,才进入汉家的反击阶段——樊哙、周勃率领主力车骑部队,追上了贪功冒进,不慎陷入圈套的高皇帝先锋所部,将冒顿的军队反包围于白登山外。
被反包围了,知道此事不能善了,冒顿这才以包围圈核心的高皇帝为‘人质’,掩护自己的部队跳出了夹心饼干的夹层。
而后,高皇帝率领大军步步稳压,一步步将匈奴人逆推回了草原,并让韩王信拱手相让的马邑,重新成为了汉匈边境前线。
然后又拼尽全力,在边墙以北百十里的云中城,扎下了一个名为‘云中郡’,读作前哨站的钉子。
至此,汉匈平城战役,彻底告一段落。
而在战后,明白汉匈数十年内难分胜负,汉家更国祚方立、百废待兴,根本支撑不起拉锯战的太祖高皇帝,随即开启了与匈奴人和亲的先例,并将其作为汉家应对匈奴人、应对北方边墙威胁的主要策略。
好。
那么请问:汉匈平城之战,双方各自得到了什么,又各自失去了什么?
答案是:没有。
汉匈双方,均没有任何收获,且除了军队伤亡之外,几乎没有任何损失。
匈奴人,先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拿下马邑,然后跨越赵长城,踏足代国府邸;
然后在白登山,把高皇帝刘邦的先锋围了七天,然后就回去了。
马邑,本就是韩王信的国都!
并非汉家原本不曾拥有,从匈奴人手里夺来的新土,而是太祖高皇帝刘邦托付给韩王信的汉土!
平城一战的战前、战后,双方边境实控线没有发生任何变化——仍是以马邑作为赵长城中段缺口的门户,并以更北侧的武州赛,来作为前沿哨站。
这么一场汉家损兵折将、元气大伤,却几乎没有斩获,更没有扩张领土的战争,你说先败后胜?
好吧。
你说胜,那就是胜了。
但你想让我服气,让我由衷的承认这场战争,是由汉家作为最终胜利方结束,那你只怕是想多了。
——如果真是战胜方,汉家何以在战后寻求和亲?
和亲,说得好听,不就是求和?
胜利者怎么可能需要求和?
所以在过去,汉匈平城一战,在汉家始终是有着两套说法的。
官方层面的说法,是战术上先胜后败,战略上,由于当时汉室的国立微弱,尚还处于劣势,故而和亲以保边境太平。
但在天下人心中,平城之战,顶多只是一场由匈奴人发起,且一度取得相当成果,最终却被汉家顽强顶回去的反抗侵略战争。
——匈奴人发起侵略,并一度深入汉家腹地,某种程度上,完成了‘侵略’的战略目标!
只是最终,汉家顽强的将侵略者赶出国门、赶回了草原,保卫住了国土完整。
仅此而已。
反抗侵略成功,天下人认。
但你要说战争取得胜利,那天下人可不认。
至于后来,那就更不用提了。
匈奴人每每进犯,每每在边墙肆意狂欢,烧杀抢掠,掳夺人口。
汉家却对其没有丝毫办法,只能反复不断地和亲——送女人,送物资,去赌匈奴人的脸皮不会那么厚,去赌汉家送出去的陪嫁物资,以及卑微的姿态,能为边墙换取几年的太平、为汉室争取到几年安稳发育的时间。
结果是显而易见的。
如果和亲有用——如果汉家与匈奴和亲,虚与委蛇以安胡的战略决策,真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,那汉家百姓民对匈奴人,就不该有如今这千篇一律的深仇大恨。
和亲政策,对汉家而言唯一的积极效果,便是表面上,确实维持住了汉匈双方表面上的和平。
并在一定程度上,将匈奴人针对汉室北方边墙的入侵,始终控制在了小规模掳掠,而非大规模入侵的程度。
自平城之战后,高皇帝定下‘和亲以暂安胡’的对外战略核心纲要以来,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当中,匈奴人大规模——高达十数万人南下的记录,有且只有一次。
自是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,老上单于亲自率领军队,差点把先锋部队送到长安城下那一次。
从国家战略层面的角度来看,和亲政策,确实为汉家争取到了相对平稳——注意,是相对平稳,而非绝对平稳的发育时间。
并且在麻痹敌人、示敌以弱的层面,也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效果。
但从情感上,恐怕没有任何一个汉人——乃至任何一位承认自己‘诸夏之民,炎黄之后’的身份之人,愿意接受这个说法。
和亲,就是在丧权辱国!
自平城之战以来,汉家每次与匈奴人和亲,都在严重伤害天下百姓民,最朴素、真挚的情感!
哪怕现如今,已经被文人士大夫吹上天的所谓‘文景之治’,也丝毫掩盖不了过去这几十年,汉家在面对匈奴人时,所遭受的无尽屈辱!
直到当今刘荣即立,汉家,才算是逐渐打出可以乘坐‘胜利’的战争。
汉匈朝那之战,本质依旧是反侵略战争,汉家最终取得的结果,是‘反抗侵略成功’的结果,自然算不上战争取得胜利。
当有贼人觊觎你时,你没被贼人打到、你家没被贼人光顾,难道就算是你打赢贼人了?
顶多是贼人偷盗失败,你保家成功而已。
倒是河套-马邑战役,能勉强算做是汉家,面对匈奴人取得了一场全面胜利。
——马邑战场,如果只是抵抗住了匈奴人,把匈奴人挡在了国门外,那依然不能算作是胜利。
但如果马邑战场的存在,是为了河套战场提供战略时机,那就另说了。
尤其最后,汉家还真的拿下了河套!
开疆拓土了!
这,才叫真正的胜利!
只是高兴归高兴、认可归认可——对于河套-马邑战役的胜利,如今汉室天下的百姓民,其实心里都还是有点虚的。
行不行啊这……
趁匈奴人没准备,声东击西,河套倒确实是拿下来了。
可真要是正面打起来,怕不还是被一波带走?
直到这场高阙战役——直到汉室,正式取得这场高阙战役的胜利,汉家的百姓民、万千民众,才终于由衷喜悦的咧起嘴角,并无比自豪的昂起了脑袋、挺直了腰板。
我汉家,是真的站起来了!
不单朝那塞,我们守得住;
不到河套,我们能凭计谋‘窃取’!
就连高阙——就连进攻难度丝毫不亚于函谷关,几乎不可能以人力强攻夺取的高阙,我汉家,也能通过正面硬攻,强啃下这块硬骨头!
最主要的是:无论是高皇帝年间的汉匈平城之战、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的反侵略战争,又或是当今田子荣即位后,所爆发的第一场汉匈战争:朝那之战,其实汉家都是被动应对的那一方。
无一不是匈奴人主动入侵,无一不是汉家被动防御;
尤其关键的是:每一场战争,战场都是在汉家的领土之上。
即便是河套-马邑战役,也仍有一个战场在汉室边墙,正儿八经的国境线内。
而这场高阙之战,却是前所未有的,汉家主动出击,匈奴人被动防御,并在匈奴人领土范围内的扩张战争!
直到这场高阙之战后——直到这场高阙之战,以汉家的全面胜利作为结局后,汉家,才终于能称得起那句:攻守异形了~
寇可往?
我亦可往~!
(本章完)
高阙之战,汉家,胜了!
但意料之中的普天同庆,却并没有第一时间到来。
很多人——九成九以上的民众,在听到高阙之战取得胜利的第一时间,脑海中所出现的第一个念头是:高阙是哪?
是我汉家的地盘儿吗?
咋没听说过呢?
匈奴人,来打俺们汉家的高阙了?
为啥?
待得知这场高阙之战,并非汉家被动应对的抵抗入侵战争,而是主动发起的对外战争时,民众却更懵了。
——为啥?
——俺们汉家,为啥要去打匈奴人的高阙?
——闲着没事儿干了,非要去找仗打?
一连串的疑问出现之后,最终,还是回到了最初的远点。
高阙,是哪儿?
这个时候,长安街头巷尾,乃至于天下各地方郡县的村头,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懂王。
这些懂王大都身份普通——不是农户,就是退役的伤残将士。
在他们绘声绘色的描述下,民众才终于隐约明白:哦~
高阙,是秦始皇帝……
呃不——秦王政在河套地区北部,大河对岸所铸造的关隘。
高阙的存在,原本是为了帮助秦廷守卫河套北门户,并保持对幕南地区的战略威慑、威胁而存在。
而在河套为匈奴人所掌控,河套、幕南被连成一片之后,高阙却反而成了匈奴人,横在幕南、河套之间的关隘。
无论是从河套北上幕南,还是从幕南南下河套,都需要先过河再过高阙,或是先过高阙再渡河。
在河套、幕南都在匈奴人掌控中的岁月里,高阙固然只是个匈奴人领土腹地的关隘。
但在去年,汉家夺去了河套地区后,大河对岸的高阙,却成了匈奴人时刻威胁河套地区,并守护幕南地区南门户的前线关塞。
明白了这些,高阙的重要性——匈奴人掌控高阙对汉家的威胁、危害,汉家夺取高阙的必要性和好处,便算是一五一十摆在了天下民众面前。
尤其高阙,还是和函谷关一样,以山脉为基,建造于山涧口,且同样以大河作为护城河!
这一下,数千万汉家百姓眼前,当即就有画面了。
——等于说是这个冬天,汉家的军队从长安出发,抵达北地,出朝那塞踏足河套,然后北上至博望城;
而后从博望城整装出发,先渡过了大河,然后在短短半日之内,打下了丝毫不比函谷关好打的高阙?!
牛掰啊!
高阙有多难打,没人清楚。
函谷关有多难打,大家伙心里还没数吗?
没的说!
汉军威武!
直到这时候——大家伙都明白高阙是哪儿、又怎样的战略价值,汉家夺取高阙难度有多大、夺取之后又能得到多大的好处,早该到来的普天同庆,才总算是姗姗来迟。
长安街头巷尾,锣鼓喧天!
明明不是岁首新年,家家户户却都找来了一节节新鲜竹竿,并将其丢进火堆中。
噼噼啪啪的爆竹声,伴随着竹子燃烧爆裂,所发出的淡淡灼香,成为了长安街头最特别的风景。
农户们也不管腊月凛冬,应该在家里老老实实猫冬了——拖家带口都走上了街头!
有人抱着孩子,有人搀扶着长辈。
只每个人脸上,都写着如出一辙的有种喜悦。
——天见可怜呐~
自有汉以来,汉家在面对匈奴人的战争中,虽说是‘有胜有败’,却从来没有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胜利。
平城之战,说是先败后胜;
然实则,却是匈奴人主动发起对汉室代北地区的入侵——都还没开打呢,就先策反了汉家的戍边王:韩王信!
不费一兵一卒,匈奴人便得以通过马邑,以及马邑所守护的赵长城中段缺口,正式踏足代国腹地。
仍旧是还没来得及开打呢,时代王,太祖高皇帝刘邦的二哥刘喜,便带着妻小细软,弃国而逃!
不说是一骑绝尘——那也是匈奴人都还没看见代都:晋阳城的影子,代王刘喜的车架,就已经抵达了汉室腹地的东都洛阳!
至此,匈奴人仍旧是不费一兵一卒,且还没有经历任何一场战斗——甚至连一场小规模的摩擦、试探都没有,便几乎掌控了大半个代国。
搞得当时的匈奴单于:挛鞮冒顿,都有些疑神疑鬼的,生怕这是汉家的诱敌深入之计,愣是没敢继续往南走!
这么一拖,才总算是给太祖高皇帝,留出了御驾亲征,前去会战的时间。
而后,便是平城一战,冒顿佯装败退,将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先锋部队诱入圈套中,以至于汉家的开国之君,为胡蛮围困于白登山。
围困白登山短短七日,高皇帝身边的南、北两军精锐,可谓是损兵折将,元气大伤。
饿死的饿死,冻死的冻死——没冻死的也都多半冻伤,不是缺了手指就是缺了脚趾。
愣是没有多少人,是在战场上堂堂真真战死、正儿八经马革裹尸的!
再然后,才进入汉家的反击阶段——樊哙、周勃率领主力车骑部队,追上了贪功冒进,不慎陷入圈套的高皇帝先锋所部,将冒顿的军队反包围于白登山外。
被反包围了,知道此事不能善了,冒顿这才以包围圈核心的高皇帝为‘人质’,掩护自己的部队跳出了夹心饼干的夹层。
而后,高皇帝率领大军步步稳压,一步步将匈奴人逆推回了草原,并让韩王信拱手相让的马邑,重新成为了汉匈边境前线。
然后又拼尽全力,在边墙以北百十里的云中城,扎下了一个名为‘云中郡’,读作前哨站的钉子。
至此,汉匈平城战役,彻底告一段落。
而在战后,明白汉匈数十年内难分胜负,汉家更国祚方立、百废待兴,根本支撑不起拉锯战的太祖高皇帝,随即开启了与匈奴人和亲的先例,并将其作为汉家应对匈奴人、应对北方边墙威胁的主要策略。
好。
那么请问:汉匈平城之战,双方各自得到了什么,又各自失去了什么?
答案是:没有。
汉匈双方,均没有任何收获,且除了军队伤亡之外,几乎没有任何损失。
匈奴人,先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拿下马邑,然后跨越赵长城,踏足代国府邸;
然后在白登山,把高皇帝刘邦的先锋围了七天,然后就回去了。
马邑,本就是韩王信的国都!
并非汉家原本不曾拥有,从匈奴人手里夺来的新土,而是太祖高皇帝刘邦托付给韩王信的汉土!
平城一战的战前、战后,双方边境实控线没有发生任何变化——仍是以马邑作为赵长城中段缺口的门户,并以更北侧的武州赛,来作为前沿哨站。
这么一场汉家损兵折将、元气大伤,却几乎没有斩获,更没有扩张领土的战争,你说先败后胜?
好吧。
你说胜,那就是胜了。
但你想让我服气,让我由衷的承认这场战争,是由汉家作为最终胜利方结束,那你只怕是想多了。
——如果真是战胜方,汉家何以在战后寻求和亲?
和亲,说得好听,不就是求和?
胜利者怎么可能需要求和?
所以在过去,汉匈平城一战,在汉家始终是有着两套说法的。
官方层面的说法,是战术上先胜后败,战略上,由于当时汉室的国立微弱,尚还处于劣势,故而和亲以保边境太平。
但在天下人心中,平城之战,顶多只是一场由匈奴人发起,且一度取得相当成果,最终却被汉家顽强顶回去的反抗侵略战争。
——匈奴人发起侵略,并一度深入汉家腹地,某种程度上,完成了‘侵略’的战略目标!
只是最终,汉家顽强的将侵略者赶出国门、赶回了草原,保卫住了国土完整。
仅此而已。
反抗侵略成功,天下人认。
但你要说战争取得胜利,那天下人可不认。
至于后来,那就更不用提了。
匈奴人每每进犯,每每在边墙肆意狂欢,烧杀抢掠,掳夺人口。
汉家却对其没有丝毫办法,只能反复不断地和亲——送女人,送物资,去赌匈奴人的脸皮不会那么厚,去赌汉家送出去的陪嫁物资,以及卑微的姿态,能为边墙换取几年的太平、为汉室争取到几年安稳发育的时间。
结果是显而易见的。
如果和亲有用——如果汉家与匈奴和亲,虚与委蛇以安胡的战略决策,真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,那汉家百姓民对匈奴人,就不该有如今这千篇一律的深仇大恨。
和亲政策,对汉家而言唯一的积极效果,便是表面上,确实维持住了汉匈双方表面上的和平。
并在一定程度上,将匈奴人针对汉室北方边墙的入侵,始终控制在了小规模掳掠,而非大规模入侵的程度。
自平城之战后,高皇帝定下‘和亲以暂安胡’的对外战略核心纲要以来,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当中,匈奴人大规模——高达十数万人南下的记录,有且只有一次。
自是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,老上单于亲自率领军队,差点把先锋部队送到长安城下那一次。
从国家战略层面的角度来看,和亲政策,确实为汉家争取到了相对平稳——注意,是相对平稳,而非绝对平稳的发育时间。
并且在麻痹敌人、示敌以弱的层面,也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效果。
但从情感上,恐怕没有任何一个汉人——乃至任何一位承认自己‘诸夏之民,炎黄之后’的身份之人,愿意接受这个说法。
和亲,就是在丧权辱国!
自平城之战以来,汉家每次与匈奴人和亲,都在严重伤害天下百姓民,最朴素、真挚的情感!
哪怕现如今,已经被文人士大夫吹上天的所谓‘文景之治’,也丝毫掩盖不了过去这几十年,汉家在面对匈奴人时,所遭受的无尽屈辱!
直到当今刘荣即立,汉家,才算是逐渐打出可以乘坐‘胜利’的战争。
汉匈朝那之战,本质依旧是反侵略战争,汉家最终取得的结果,是‘反抗侵略成功’的结果,自然算不上战争取得胜利。
当有贼人觊觎你时,你没被贼人打到、你家没被贼人光顾,难道就算是你打赢贼人了?
顶多是贼人偷盗失败,你保家成功而已。
倒是河套-马邑战役,能勉强算做是汉家,面对匈奴人取得了一场全面胜利。
——马邑战场,如果只是抵抗住了匈奴人,把匈奴人挡在了国门外,那依然不能算作是胜利。
但如果马邑战场的存在,是为了河套战场提供战略时机,那就另说了。
尤其最后,汉家还真的拿下了河套!
开疆拓土了!
这,才叫真正的胜利!
只是高兴归高兴、认可归认可——对于河套-马邑战役的胜利,如今汉室天下的百姓民,其实心里都还是有点虚的。
行不行啊这……
趁匈奴人没准备,声东击西,河套倒确实是拿下来了。
可真要是正面打起来,怕不还是被一波带走?
直到这场高阙战役——直到汉室,正式取得这场高阙战役的胜利,汉家的百姓民、万千民众,才终于由衷喜悦的咧起嘴角,并无比自豪的昂起了脑袋、挺直了腰板。
我汉家,是真的站起来了!
不单朝那塞,我们守得住;
不到河套,我们能凭计谋‘窃取’!
就连高阙——就连进攻难度丝毫不亚于函谷关,几乎不可能以人力强攻夺取的高阙,我汉家,也能通过正面硬攻,强啃下这块硬骨头!
最主要的是:无论是高皇帝年间的汉匈平城之战、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的反侵略战争,又或是当今田子荣即位后,所爆发的第一场汉匈战争:朝那之战,其实汉家都是被动应对的那一方。
无一不是匈奴人主动入侵,无一不是汉家被动防御;
尤其关键的是:每一场战争,战场都是在汉家的领土之上。
即便是河套-马邑战役,也仍有一个战场在汉室边墙,正儿八经的国境线内。
而这场高阙之战,却是前所未有的,汉家主动出击,匈奴人被动防御,并在匈奴人领土范围内的扩张战争!
直到这场高阙之战后——直到这场高阙之战,以汉家的全面胜利作为结局后,汉家,才终于能称得起那句:攻守异形了~
寇可往?
我亦可往~!
(本章完)